形态描述
形态 (据西南亚种)
雄性成鸟:上体自前额以至尾上覆羽和翅上覆羽概呈黄绿色;颊、耳羽黄绿色;眼周具一圈白色绒状短羽;眼先和眼的下方黑色;飞羽暗褐色,除小翼羽和第一(甚微小)、二枚初级飞羽外,其余各羽的外侧羽片均缘以黄绿色;尾羽暗褐,具黄绿色外缘;颏、喉、颈侧和上胸鲜黄色;下胸和两胁苍灰色;腹灰白,中央具不明显的黄色纵斑;尾下覆羽鲜黄色;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而微沾黄色。
雌性成鸟:羽色与雄鸟相同。
幼鸟:5月中旬采自云南南部的幼鸟,基本羽色与成鸟相似,但体羽比较松散而暗淡。
虹膜灰褐色;嘴黑,下嘴基部蓝铅色;跗蹠 和趾蓝铅色,爪褐色。
量衡度:(注:见图1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8.9 100 9.8 51.4 41.1 15.5
♂♂(10) (7-10) (90-109) (9.2-10.4) (50-53) (38-49) (15-16.7)
9.8 101 9.8 51.1 39.9 16
♀♀(10 (8-12) (94-111) (9-10.5) (50-53) (37-43) (15-16.5)
雄性成鸟:上体自前额以至尾上覆羽和翅上覆羽概呈黄绿色;颊、耳羽黄绿色;眼周具一圈白色绒状短羽;眼先和眼的下方黑色;飞羽暗褐色,除小翼羽和第一(甚微小)、二枚初级飞羽外,其余各羽的外侧羽片均缘以黄绿色;尾羽暗褐,具黄绿色外缘;颏、喉、颈侧和上胸鲜黄色;下胸和两胁苍灰色;腹灰白,中央具不明显的黄色纵斑;尾下覆羽鲜黄色;腋羽和翅下覆羽白而微沾黄色。
雌性成鸟:羽色与雄鸟相同。
幼鸟:5月中旬采自云南南部的幼鸟,基本羽色与成鸟相似,但体羽比较松散而暗淡。
虹膜灰褐色;嘴黑,下嘴基部蓝铅色;跗蹠 和趾蓝铅色,爪褐色。
量衡度:(注:见图1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8.9 100 9.8 51.4 41.1 15.5
♂♂(10) (7-10) (90-109) (9.2-10.4) (50-53) (38-49) (15-16.7)
9.8 101 9.8 51.1 39.9 16
♀♀(10 (8-12) (94-111) (9-10.5) (50-53) (37-43) (15-16.5)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基本羽色与暗绿绣眼鸟极相似,但上体呈黄绿色,腹部灰色较著。
大小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8.9 100 9.8 51.4 41.1 15.5
♂♂(10) (7-10) (90-109) (9.2-10.4) (50-53) (38-49) (15-16.7)
9.8 101 9.8 51.1 39.9 16
♀♀(10 (8-12) (94-111) (9-10.5) (50-53) (37-43) (15-16.5)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8.9 100 9.8 51.4 41.1 15.5
♂♂(10) (7-10) (90-109) (9.2-10.4) (50-53) (38-49) (15-16.7)
9.8 101 9.8 51.1 39.9 16
♀♀(10 (8-12) (94-111) (9-10.5) (50-53) (37-43) (15-16.5)
生物学
生态 灰腹绣眼鸟的生活习性与暗绿绣眼鸟相似。通常几只或十余只结群,多同暗绿绣眼鸟混群活动于树枝间,在云南南部曾见同希鹛、太阳鸟等一起在灌丛和桃树上活动。
4月初采自云南南部的雄鸟,其睾丸甚膨大,约6 ×4毫米;5月上旬在云南西北部见一巢内有3只幼鸟;5月初在南部见有雏鸟出飞,由此可知,灰腹绣眼鸟的繁殖期,当始于3月底或4月初。
巢用干草丝、木棉、蛛丝等筑成,内垫蒲公英种毛等柔软物质;巢呈杯状;距地5—6米高;巢(2个)的大小为:巢口径4.5, 5.0;深3.0, 5.0厘米;巢壁较薄。卵呈淡蓝色,无斑,大小(1枚)为:17×12毫米。
灰腹绣眼鸟的食性,据1—4月,11—12月获自云南南部的22个鸟胃的剖析,除4个胃中兼有动物和植物质外,其余各胃全部都是昆虫,如象甲、蚂蚁、蛾类等;在云南西北和四川西南部一带5—8月采获的11个鸟胃,食物中昆虫和植物质大致各占一半(郑作新,1962,1963)。
此鸟同本科其他绣眼鸟一样,是有益鸟类。
4月初采自云南南部的雄鸟,其睾丸甚膨大,约6 ×4毫米;5月上旬在云南西北部见一巢内有3只幼鸟;5月初在南部见有雏鸟出飞,由此可知,灰腹绣眼鸟的繁殖期,当始于3月底或4月初。
巢用干草丝、木棉、蛛丝等筑成,内垫蒲公英种毛等柔软物质;巢呈杯状;距地5—6米高;巢(2个)的大小为:巢口径4.5, 5.0;深3.0, 5.0厘米;巢壁较薄。卵呈淡蓝色,无斑,大小(1枚)为:17×12毫米。
灰腹绣眼鸟的食性,据1—4月,11—12月获自云南南部的22个鸟胃的剖析,除4个胃中兼有动物和植物质外,其余各胃全部都是昆虫,如象甲、蚂蚁、蛾类等;在云南西北和四川西南部一带5—8月采获的11个鸟胃,食物中昆虫和植物质大致各占一半(郑作新,1962,1963)。
此鸟同本科其他绣眼鸟一样,是有益鸟类。
生境信息
生态 灰腹绣眼鸟的生活习性与暗绿绣眼鸟相似。通常几只或十余只结群,多同暗绿绣眼鸟混群活动于树枝间,在云南南部曾见同希鹛、太阳鸟等一起在灌丛和桃树上活动。
4月初采自云南南部的雄鸟,其睾丸甚膨大,约6 ×4毫米;5月上旬在云南西北部见一巢内有3只幼鸟;5月初在南部见有雏鸟出飞,由此可知,灰腹绣眼鸟的繁殖期,当始于3月底或4月初。
巢用干草丝、木棉、蛛丝等筑成,内垫蒲公英种毛等柔软物质;巢呈杯状;距地5—6米高;巢(2个)的大小为:巢口径4.5, 5.0;深3.0, 5.0厘米;巢壁较薄。卵呈淡蓝色,无斑,大小(1枚)为:17×12毫米。
灰腹绣眼鸟的食性,据1—4月,11—12月获自云南南部的22个鸟胃的剖析,除4个胃中兼有动物和植物质外,其余各胃全部都是昆虫,如象甲、蚂蚁、蛾类等;在云南西北和四川西南部一带5—8月采获的11个鸟胃,食物中昆虫和植物质大致各占一半(郑作新,1962,1963)。
4月初采自云南南部的雄鸟,其睾丸甚膨大,约6 ×4毫米;5月上旬在云南西北部见一巢内有3只幼鸟;5月初在南部见有雏鸟出飞,由此可知,灰腹绣眼鸟的繁殖期,当始于3月底或4月初。
巢用干草丝、木棉、蛛丝等筑成,内垫蒲公英种毛等柔软物质;巢呈杯状;距地5—6米高;巢(2个)的大小为:巢口径4.5, 5.0;深3.0, 5.0厘米;巢壁较薄。卵呈淡蓝色,无斑,大小(1枚)为:17×12毫米。
灰腹绣眼鸟的食性,据1—4月,11—12月获自云南南部的22个鸟胃的剖析,除4个胃中兼有动物和植物质外,其余各胃全部都是昆虫,如象甲、蚂蚁、蛾类等;在云南西北和四川西南部一带5—8月采获的11个鸟胃,食物中昆虫和植物质大致各占一半(郑作新,1962,1963)。
国外分布
阿富汗、巴基斯坦、尼泊尔、锡金、印度、斯里兰卡、孟加拉、缅甸、中南半岛以至菲律宾等地(留鸟)。
国内分布
见于西藏错那、墨脱、察隅,四川西昌、德昌、米易、盐源,云南,贵州安龙、罗甸、兴义、从江、江口,广西那坡、靖西、龙州(留鸟)。
经济用途
分类讨论
亚种分化 灰腹绣眼鸟已知约有8个亚种,我国仅有一个亚种